上坟是常见的生活事项,也是居民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活动。祭奠逝者,告慰祖宗,缅怀先人,激励后人,乃人之常情,人之常性。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理直气壮。自古以来,上坟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信仰,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人文支点。
但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百年以来,我们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习的东西,都是按西方科学体系所设定的知识范围,有关丧祭方面的讲究早已脱出我们的大脑认知,绝大部分人已经不懂不知了。《仪礼》《礼记》等经典文本,从隋唐到晚清,作为办学和科举考试指定教科书一千多年,现在真正读过看过的人少得可怜。所以,传承断了。
但家家都要死人是一个客观现实,所以丧祭活动一直都有,而且人文需求一直很强劲。由于传承复杂,所以具体操作上多种多样。不懂的人自然不懂,不懂装懂而且振振有词的人问题最大。当然,见怪不怪,也就不必少见多怪。
必须清楚的是,所有礼仪事项,都是有白纸黑字文本资料的,包括礼仪典籍和各朝代的礼仪规章制度。看看就知道的。我们希望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丧祭事项操作,“十里不同俗”不是什么好事,恰恰是文化闭塞不相融不发展的劣行。
回到原题,就说上坟。上坟烧纸行礼,是在坟头的南边还是北边?或者是其他方向。实际生活中操作不一。我们结合典籍文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首先必须讨论“墓向”,即棺柩的头向
所谓“墓向”,即下葬时棺材头朝的头向,也就是逝者头朝的方向。
(1)《仪礼–既夕礼》要求:“至于圹。陈器于道东西,北上。茵先入。属引。主人袒。众主人西面,北上。妇人东面。皆不哭。乃窆。”意思是:柩车行至墓穴,陈放送葬之明器于墓道东西两侧,以北为上。将垫子先放入墓穴。接着除去棺饰和棺束,并系好下棺之绳。丧主袒露左臂。众主人于东边向西而立,以北为上。妇人于西边向东而立,都不哭。于是落葬。
(2)《礼记–檀弓下》有:“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这里所谓北首,应该是对《仪礼》“北上”的具体解读,即逝者头朝北方。
(3)《朱子家礼—-丧礼》说:“主人诸丈夫立於圹东,西向;主妇诸妇女立於圹西幄内,东向。皆北上。”因为棺柩北向,所以男女丧服人员皆以北为上。
(4)《大明会典—丧仪篇—庶人》有:“陈明器于圹东西向,北上。”所谓北上,就是棺柩头朝北,礼仪位份以北为上。
自古以来,墓向朝北是为定制,一直没变。就是说,下葬时,棺柩头朝北方,是先人创制,是经典结论,也是后人的普遍共识。
典籍资料文本中的“北向”,是正北方向。现实生活中,一般习俗操作,下葬棺柩头朝北方,即大方向一律以北为尊,但由于风水说教的影响,甩向偏转是常有的事情,使用日出方向即东北向的较多。
2、由于“墓向”以北为上,所以上坟烧纸在坟头的北边即“墓首”位置是符合礼仪逻辑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生活习惯,上坟烧纸多数都墓尾,即坟头的南边,西南方向的较多,即墓首朝东北,墓尾在西南。
在墓首上坟烧纸的,也有,个人感觉相对来说要稍少些。
为什么人们多数在墓尾上坟烧纸,磕头行礼,说不清楚。就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墓地祭奠父母亲人,先人祖宗,礼仪的意思到了就行了,这是根本,是主要的;至于在哪个方位,应该说是细枝末叶,是次要的。但同样一件事情,人们做出相反的操作,总感觉怪怪的。能够统一不是更好吗。
归结一下。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墓地一直以北为上,即棺柩头向朝北。所以,理论上讲,上坟烧纸应当在墓首,即坟头的北边。
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在墓首烧纸行礼,但多数人习惯在墓尾操作。规格到底一句话,礼仪是形式,心意是根本。坟头有人烧纸就好,在哪边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