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尽管浦东新区实行火葬,但在丧葬仪式中,仍遵循着传统葬俗的礼节。其流程主要包括:讣闻、三朝、出殡、烧床祭、做七、入葬六大环节。其中部分环节会因信仰不同而存在细微的差别,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上海浦东的传统葬俗。

其一、讣闻:家中突遇变故,家属要把写有死者生卒年月、生平、葬日的通告分别送给亲友,俗称“报丧”。同时,死者的配偶、兄弟、晚辈等亲属要按辈分秩序戴孝,直系子女要为死者披麻,其他晚辈多穿白衣、扎白布、穿白鞋、戴白花。

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其二、三朝:停尸三日后,入棺成殓,俗称“三朝入木”。等至亲到齐后,开始举行入殓仪式。入殓时应先由当地两名壮年男子为死者梳头、洗身、穿衣。穿衣一般要穿“三个领头”或“五个领头”,即三到五件寿衣。也有穿十余个“领头”的,无论穿多少,寿衣件数都应为单数。穿衣完毕,死者需在家停尸三日。死者入棺以后,家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信仰,或请道士若干为死者诵读经卷,指引亡灵通往极乐世界,当地人称“分路头”;或请宣卷者为死者念唱佛号宣卷;或请基督教徒为亡灵唱赞美诗。

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按照当地习俗,人死第三日,魂魄必返家一次。所以在这一日,家属要在灵前置酒供菜,谓之“做三朝”,同时要布置家庭灵堂,以备亲友前来吊唁,然后钉上棺盖。到了晚上要摆宴席款待前来吊唁的亲友,习俗谓之“吃豆腐饭”。

其三、出殡:三朝一过,家境富裕者开始筹办大规模的“出殡”,众亲友向遗体告别后,送遗体前往殡仪馆火化。随后将骨灰盒供奉在放有遗像、灵位和条品的祭桌上,依据主家的信仰,或请道土做道场,或请清音班热闹一番、 或请基督教徒唱赞美诗。

其四、烧床祭:迎骨灰回家当日,要把为死者另外准备的床铺、蚊帐、被褥、衣服、鞋帽等抬至野外,在床铺上铺好被褥,挂上蚊帐,将衣物照人形摆放在床上,点火焚祭,亲属们也随着焚烧纸箔,称为“ 烧床祭”。

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其五、做七:入殓后,家属要为死者设灵台,供牌位,在家中替死者祭“七”,又称“做七”。按照传统礼俗,自死者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个“七”,共经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这七个“七”,“做七”方算结束。

停灵期间,浦东人比较重视头七、三七、五七的祭拜,家境宽裕者会请道士来家中做道场,或请清音班来家中“闹忙”,或请基督徒为亡灵演唱赞美诗、祷告。其中又以“三七”或“五七”的仪式最为隆重,有的人家甚至要做三天或五天道场,以祈亡灵得以超度升天。

从讣闻到入葬,感受魔都上海人的传统葬礼
最后、入葬: 入葬,浦东当地人旧称“进山”,指棺木埋葬入土。现多在各镇的公墓中购买安放骨灰的墓地。也有人家先将骨灰盒寄放在公墓管理处,等购得满意的墓地后,在清明节或亡者去世的祭日,再埋放骨灰盒。

丧葬仪式后,至“百日”之期,丧家将灵台火化,称为“起灵台”。此后还有“做周年”,又称“摆大大”,即每年逢死者忌日,摆开祭桌,供上荤素菜肴、酒水等,同时焚烧纸元宝、冥币等祭奠死者,以表孝心和悼念之情,同时期望先祖能保佑家道兴旺。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等时日,每家每户都会视自己的经济状况或丰或简地祭奠死者及其他家族成员的亡魂。

在浦东现代社区的丧葬仪式中,基本保留了“讣告”、“三朝”、“烧床祭”、“做七、“出殡”、“入葬”6个仪节,只是由于现代丧葬中实行火葬制度, 因此出殡的仪节排在三朝之后,而不是以往在“做七”以后出殡,随后送棺木入葬。

 做“最美的送行者”

 做“最美的送行者”

  益善殡仪馆作为上海市区遗体火化服务基地,承担着城市近一半的遗体火化任务,年火化量近5万具。

  益善殡仪馆“火梧桐”遗体火化服务团队,则被称为 “生命最美的送行者”。服务团队共有60名火梧桐人,在全国劳模的带领下,发扬敬业、奉献、创新、协作的精神,把文明、诚信、安全、专业、规范操作和低碳环保作为关键指标,在骨灰质量、无污染排放和便民服务举措等方面狠下功夫,把尊重逝者、文明服务、人文殡葬的理念深入骨髓,争做现代遗体火化服务理念的先行者。

  近几年,“火梧桐”遗体火化服务团队被评为2007年—2009年度 “上海市模范集体”、2010年度“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益善殡仪馆严阵以待防控疫情进行时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上海市益善殡仪馆积极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精神指示,按照上海市民政局及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决策安排,立即启动了疫情防控工作,严阵以待做好部署。

01

严阵以待 专项演练

为加强对疫情的防控,担当益善特殊使命,1月22日,益善殡仪馆专门组织开展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遗体规范处理的专项演练工作。

02

上下联动 形成预案

1月20日,益善拟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死亡遗体处理预案》,党员、先进代表冲锋在前组成了遗体处理小组二个梯队,并按照有可能到来的接运处理进行演练,实现了预案与实际操作的对接。

03

攻坚克难 勇担重任

作为上海市唯一承担感染遗体火化任务的殡仪馆,益善使命在肩、勇担重任!一方面按照预案要求做好遗体接运火化任务,同时也积极加强处置小组成员的自身防控工作。

04

多措并举,防控到位

益善防御工作多措并举,启动防护及时。

1月21日,益善紧急采购了一批疫情防控物资,10套防护服全套物资在年底物流紧张的状态下协调到位。

1月25日起,对公共场所、工作区域开展每日消毒。

随着疫情发展,党员们主动出击紧急备货,利用电动自行车申城寻找、电话咨询、网络对接,1月25日又从兄弟单位调配了40件防护服。

1月26日、28日分两次自驾购得口罩、消防药水、喷壶等物资,并在网络上预订了体温检测仪、防护服等,防控到位,做好了应对疫情战役的充分准备。

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扩散,益善馆部要求各班组每日报告健康监测情况,时刻提醒和要求职工加强自身安全防护,有效防止出现人员被感染的情况。

05

柔性劝导,减少聚集

接到疫情防控任务,益善业务部立即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各窗口班组醒目处张贴告示。同时,业务接待人员统一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并做好对客户的提示工作,宣传病毒防控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

1月25日开始,益善业务主动与家属沟通劝阻不进行追悼仪式,并积极落实退办手续。从接到通知后,先后劝导至少40家客户不进行追悼仪式。1月27日,益善在大屏幕开展宣传,劝导和引导家属认真防护、简约送别。

益善党员为抗战疫情积极献爱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疫情,在新年的钟声里,益善人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发挥殡葬人关键时刻冲得出、打得响、打得赢的传统,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死亡”也可以花钱体验?

死亡体验馆这种虚拟的“死亡体验”让有自杀倾向或抑郁情绪的人实际体验面临死亡的感受,以此让参与者重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作者|章元佳

“死亡”也可以花钱体验?

一群年轻的韩国人走进一间装修简单的房间,面色凝重,默不作声,各自找到椅子后坐下开始写遗书。写完之后,他们换上寿衣,手拿自己的遗像,在棺材前朗读自己的遗书,然后躺进棺材,工作人员会点燃蜡烛,“死亡天使”走入房间替他们合上双眼,盖上棺盖,让这些人在黑暗中进行对生与死的沉思。

还记得几年前红极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吗?剧中,头号大坏蛋李载京拉着韩宥拉去了一家死亡体验馆。死亡体验馆,正在成为韩国城市中的新时尚。这种虚拟的“死亡体验”让有自杀倾向或抑郁情绪的人实际体验面临死亡的感受,以此让参与者重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据统计,2014年,韩国约有1.38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天有近40人丧命于自己的手下,韩国的自杀率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排名第一。心理学家认为韩国的过度竞争氛围是该国自杀率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2009年,一位名叫郑俊的韩国人创办了“棺材学院”,这项“模拟葬礼”的服务包括写下自己的遗嘱和墓志铭,然后参加自己的葬礼,最后穿上寿衣被装进真的棺材里静躺10分钟,这套4小时的程序收费25美元。

在韩国,类似这种“棺材学院”有很多,体验价从50到300美元不等,有些公司自掏腰包让员工参加这种课程,比如韩国教保人寿保险公司甚至要求全公司4000名员工都需参加这种死亡体验课程。学校遭受过大压力的青少年、失恋的年轻人、感觉孤独年迈的丧偶者和害怕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的老人都是“棺材学院”的客人。

金勇蒙(音译)是一家死亡体验馆的老板,他以前是一名仵工,即专为尸体穿衣服的人,每天要经手很多人的遗体,所以对生命有着十分超然的感悟。他说:“每一个来到‘死亡体验馆’的人在经历了短暂的‘死亡’之后,应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当做生命的一部分,并试图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乐观地去面对。”

客人们会独自在棺材的黑暗中待10分钟,在此期间,他们被鼓励利用这段时间来重新思考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当他们从棺材里出来的时候,会感觉神清气爽,无拘无束。这时金勇蒙会再次走入房间并告诉他们:“你已经看到了死亡的模样,现在你还活着,必须振作起来,继续奋斗!”这样的体验是为了对想自杀的人强调死亡带来的间接伤害,并让他们重新思考如果他们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们心爱的人会因此承受多少痛苦。

在上海,首家4D死亡体验馆“醒来”也在今年四月初开业,这里的理念与韩国版异曲同工,但在体验设置上更加重口味—让体验者直接感受到焚化炉里“烈火焚身”的感觉。“醒来”的设计者是两位长期关注临终关怀的志愿者黄卫平和丁锐。

整个体验馆有10个空间,每一轮最多可以容纳12人,体验者将要进行2个小时的“生死之旅”。在情感迷宫里,每个人经历包括爱恋、愤怒、烦恼、贪婪等情绪的展示。迷宫尽头连接着“死亡通道”,随着倒计时“扑通扑通—滴”的声音,体验者被宣告死亡,然后被传送带送至4D“焚化炉”,伴有逼真的热度和鼓风。随后,体验者会进入一个全息“子宫”,获得“重生”的机会。这个环节叫作“初心”,是希望体验者能将原来的生活状态清零,抛掉旧有的认知,在“子宫”里重新构建自己。最后,还有一个名为“醒来”的环节,会有心理咨询专家来解答体验者对生命的困惑。

“我们开这个体验馆之前并没有去韩国考察过,所以不是很清楚他们的运作模式。看起来,唯一比较相似的就是在2-3小时的活动中有写遗书的环节。”黄卫平说。

经营一家死亡体验馆是为了纯粹好玩或是出于商业的考虑,还是为了洞悉生命的意义?联合创始人丁锐说:“我和老黄,一个是曾经堕落的生意人,受到震撼进入公益领域;一个是上进有为的设计师,却因为生活过得太顺利而不知该何去何从。”

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效的生命教育,也很想探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临终关怀的病人。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特批,在2011年,两位志愿者走进了上海益善殡仪馆,去躺了一次真正的焚化炉。“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当炉门关上的一刹那,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刻,那些关于生死的哲学理论全都变得苍白无力。”丁锐说,“自那以后,生活中再碰到一些纠结的事情,我都会假设自己再度站在了生死边缘,就发现没有什么是不能放下的了。”

“醒来”对外营业的第一天就爆满,预约的24个名额一抢而空。不少年轻人在“死亡体验”之后都拥有施放巨大压力之后的“重生”之感,认为这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给之前的压抑情绪找到了出口。

胡先生是首批顾客,他很能接受这种“重口味”的死亡体验形式。他说:“体验过后,我就经常告诫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可浪费太多时光。往往一场噩梦醒来,庆幸自己还活着。应该去多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激励自己的源动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死亡体验”持肯定的态度。李先生表示:“生命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体验死亡并不是唯一。我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讲究规律和生命公平,临终关怀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家人和濒临死亡者共同来面对死亡。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去体验一把,这只会增加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其他“死亡”主题

死亡APP:

提前料理后事数字丧葬应用的目标是将用户的整个在线生活纳入到一系列数字遗嘱中,帮用户制定葬礼计划,提供多媒体的追悼内容,以及完成对数字遗产的安排。用户可以在其中保存所有个人媒体账号,将所有账号密码保存至同一位置,在自己身故后交给继承者。

死亡咖啡馆:

将谈论“死亡“视作一种生活方式。目前一种叫“死亡咖啡馆”的活动在各国蔓延开来,在世界已举办了800多场,并受到许多人的欢迎。所谓“死亡咖啡馆”就是一群人聚集在咖啡馆内,谈论有关死亡的各种议题,不会有人阻止或要求改变话题。举办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打破传统对死亡的恐惧和禁忌,希望借由轻松的谈话方式,让参与者能自在、坦然面对生死。

墓地餐厅:

与死人共进晚餐在印度西部城市阿默达巴德的一家餐厅内,每天都接待300多名顾客,生意异常火爆,最引人注目的是餐桌之间的空地上还保留着一个个被绘成绿色的形似石棺的东西,其实围绕在餐桌边的就是一座座真实的坟墓。每天早晨,餐厅经理都会用湿布把这些坟墓擦拭一新,然后再每座坟墓上摆上干花,以示对死者的尊重。该餐厅让顾客在墓地用餐,为的是能体会生命的可贵。